序 言
物化的国学与生活之美
今日国人谈及“国学”,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孔孟之道”、“老庄之学”,但是,这仅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的观念形态。对于他者而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是从造物开始。历史上,丝绸、陶瓷——这些物化了的中华传统文化曾源源不断地输入西方,跨越千年。这些精美的造物曾备受西方世界推崇,并且,造物的直观性使其超越了语言与观念的隔阂,令中华传统文化获得他者的理解与接受。因此,中华传统造物中的经典亦是国学的一部分,它们不仅物化了文化,也确证了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值得当代的美术创作者去重新发现并自觉传承。此观点有感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西省“井冈学者”李砚祖老师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物化的国学》。关于“物化的国学”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我目前的思考还不成熟。但是,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弘扬的观念,尤其是当前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下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弘扬。
历史的辉煌并非是传承的理由,传承的目的应是为当代所用。《周易》有云,“开物成务,以冒天下之道”,“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也就是说,中华传统的造物观念是——为人的生活所服务 。这对于美术创作而言,为生活服务即是在造物中呈现生活之美。如今,我们周边的生活场景已经充斥着诸多外来的观念与造物,它们看起来似乎更为时尚,但外来的东西终究不能帮助我们建立文化的自信。文化传承不是“一鸣惊人”而是“润物无声”,在日常的造物与用物中感受文化观念与艺术之美应是一种理想的传承方式,也是创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大学四年,其实只是一个终生学习的阶段。中华传统造物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有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之美,也有清淡雅致——出水芙蓉之美,还有热烈深厚——粗犷淳朴之美和玄象圣境——神奇莫测之美,其中包含的匠心与技艺,有待于诸君在未来的生活中去学习、传承,用你们的智慧与双手去创造生活之美。作为“后浪”,期待你们开创出新的辉煌,临别之际,寄言于诸君,“飞蓬将自远,暂别师生缘,愿君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耿聪
(美术学院院长)
2020年6月
部分优秀作品
2020届本科毕业生
《樱花依旧开放》贾厚军 侯霍玉 李玉寒等
《束缚》原天凤 120*140cm
《仿黄秋园山水》崔志鹏 138*69cm
《等你回家》程薇
《Butterfly》方治琳
《摘星的熊吉》于莉
《家具设计》孟贺 张茂庆
《家具设计》李雯雯 陈辉 丁丽源
《景观设计》赵文萱
《下一站地球品牌设计》郑伊达
《博物日集》李倩倩
《九多肉多》魏月涵
《一个人》丁灿灿
《记疫》赵海岩
愿 你
保持热爱
奔赴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