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教研室:教育思想大讨论会议记录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05日 16:57    发布者:ys

会议名称: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

时间:2022年8月12日

主持人:杨新豫

参加人员:敬威、刘萌、海潮、王慧慧、蔡瑞林、姜妍之、陈晓、沈志野

杨新豫:

各位老师,按照美术学院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安排,我们今天进行讨论。8月8日、11日,在院系领导的领学下,教研室通过学习20个“共性问题”进行了讨论,深入领会相关精神。通过认真学习,查找不足,改进提高。下面老师们就其中的“共性问题”谈下个人的心得体会。首先我先谈一点我的看法如何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质量目标、基本规格?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知识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共同选择和普遍趋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也是我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为契机,以教学研究和思想观念转变为先导,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办学条件建设为重点,以教学质量工程和学风建设抓手,建立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联动机制,全面加强教学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念是人们对世界的意识反映和对事物认识的结果。任何观念都体现观念持有者的情感,并反映其追求。培养应用型人才,要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念,以指导、规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也是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安排。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最重要的两个标志,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高水平的人才能促进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学校学术水平的提升,又能有力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

敬威老师:

在开展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以来,我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个人体会。一名好老师的首要职责是要始终奋战在教学一线,锤炼业务,倾力付出,坚持贯彻“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为我国的教育发展事业做贡献。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我们最重要的“初心”。大学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核心则是价值塑造。动画专业课堂教学不只是简单的课程设计与课程讲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在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培育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在认识复杂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爱国奉献、追求卓越”为指引,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让我们的所学所用能更有效的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而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首先统一思想,树立以“应用”为主导的人才教育理念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不是传统的学科学术本位的,而是对接现实,以满足社会需求导向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产与劳动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教育,它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强调具备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强调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就业竞争能力,具备更高的适应社会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即生活和生存力,培养的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在深刻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办学三原则,即以最大限度经济建设的需求作为最高办学准则;以社会评价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人才质量优劣的最终标准;以服务经济、贡献社会作为学院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

刘萌老师:

面向社会需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学生的培养需要一个高质量的培养方案,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培养方案的重点应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特点,确立好几个课程群和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而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我认为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其原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第一,从个体差异性看,一方面社会产出的丰富性、职业的多样性、技术的复杂性,需要更具个性化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应用型高校学生之间,具有更大的个体差异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第二,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而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我们强调团体智慧,重视沙龙式头脑风暴,十分重要。但这些只能起到刺激个体大脑,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最终的思想仍然从个体大脑中产生。可见,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只有通过个性化教育,才能激发创新精神的形成。

第三,交往实践正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方式。教育教学是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在交往中,使师生产生生命意义的共情,完成生命意义的转化。交往要植根于现实生活。实践是知识转化为素质的中介。人总是在与现实世界的交往中来实现其自身生存的。从学习来看,社会和文化是学习的资源,人在社会中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学习是在社会场景中进行的,学习具有情景性。人类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对象化的过程,不仅是主体自觉改造物质客体,形成周围感性世界的感性活动,而且同时又是调整和改造主体间的物质交往关系的活动。马克思认为,实践本质上是交往的,实践本身“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更为重视交往实践,为个性化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姜妍之老师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体现“一以贯之”。品德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等德育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规划各学段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构建不同学段依次递进、衔接有序的德育课程体系。从道德规范、心理健康、法治观念、国家意识、政治认同、经济追求、文化自信、社会和谐、人生价值等九个方面,细化每门德育课程的要点提示。坚持鼓励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采取考试、谈话法、观察法、描述性评语、活动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等更为开放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王慧慧老师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多数教师有非常强的理论知识,但在授课水平“还有待提升,如果总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进行改革创新,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怎样在专业课中融人思想政治教育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要以最简洁的知识点引出丰富的信息,把教学变成一种求索的过程。教师应该提升其专业素养,在自身对专业课理解的基础上加人思政元素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多注意积累相关素材,一想到跟所上课程相关的好的思政内容就马上记录下来。零散的积累往往还达不到要求,教师还需系统学习领悟各类文件精神,把其中的原理都吃话,深人浅出地讲解出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开展一系列学风建设工作,如优良学风班级评选、把学习作为班干部考核的重要参考、开展宿舍评选、晚自习制度、严格考试纪律等打造优良学风;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学业、考研等各类规划;加强学生成长过程监控,利用“指点天下”进行大数据分析,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过程;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数据分析,注重利用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或修订教育教学体系;强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提升学生从业实践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多举措并行,师生共同努力,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在学风建设上,要继续提升学生学习的后勤保障,强调文体活动与学习的关联性,增加大师大家学术报告,完善学风管理顶层规划,严格学生学风管理。

陈晓老师:

高校与企业产教融合还可以采取职教集团模式、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和共建二级学院模式。例如主要通过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职业院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六大类组成的职教集团,围绕地方支柱产业或者特色产业进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通过学校负责提供实训场地与环境以及部分的设备和资源,企业提供目前生产实践中新型的实训设备或者投入部分经费,在校内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完成校企合作的实训项目,以及实践授课的环节。通过实训基地培训的学生能够直接上岗并会使用新型设备,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与贯通;通过前期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设计与实施,企业投入部分实训设备并派遣一支常驻学校的企业教师团队,与学校共同负责新建学院的招生与宣传,并可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学生学费,学校将企业教师与校内教师进行混编,共同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以及年度考核任务等,校内教师负责常规专业的授课,企业教师重点负责专业实训实践课的教授,从而实现校内的双主体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