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学院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办法(修订)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22日 15:58    发布者:ys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了提升我校实验教学的管理水平,加强实验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健全质量反馈机制,提高我校实验教学质量,依据《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教育委员会令第20号)、《新乡学院教学质量考评办法》(院教字[2019]3号)、《新乡学院实验教学管理办法(试行)》(校教字[2014]20号)等文件精神,制订本办法。

一、评价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引导实验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自主开展实验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与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二)科学性原则

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科学评价实验教学各环节,促进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发展性原则

坚持以评价促进发展,引导实验教学吸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实验比例,改革实验方法,持续提升实验教学质量。

二、评价范围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验课及课内实验。

三、评价内容

(一)教学管理

各学院实验中心机构健全,人员齐备,制度完善,设备充足,文件规范,运行有序。

(二)教学队伍

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指导教师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治学严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教学资料

实验教材或讲义、教学大纲完备、适用;实验项目符合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比高;实验报告规范、齐备。

(四)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设计科学合理,组织指导规范到位,运行有序,成绩评定合理。

(五)教学改革与研究

持续推进实验教学改革,能吸收科研和教研的新成果,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加大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例,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六)教学效果

实验报告质量高,学生操作能力强,成绩呈正态分布,学生对实验教学满意度高。

四、评价指标体系

量化评价依据《新乡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为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详见附件。

五、评价组织与实施

实验教学质量管理评价实行校、院、专业教研室三级管理,以二级学院为主。

(一)学院自评

各学院每学期组织实施本院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

1.专业教研室评价

各专业教研室对本专业的实验教学进行自评,评定自评等级,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学院教学分委员会。

2.学院评价

(1)各学院组织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对评价信息进行汇总分析。

(2)学院教学分委员会对教研室的评价结果进行审查,确定评价等级,形成评价总结报告报送学校教学委员会。

(二)学校评价

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实验教学质量抽查评价,综合评定成绩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整改工作要求。

六、评价结果与使用

(一)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二)评价结果的使用

1.评价结果为合格的学院,及时总结评价工作并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评价结果为不合格的学院,在评价后一周内形成整改方案报主管部门,并及时推进整改工作,学校将定期检查整改成效。

3.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申报教学和科研项目与奖励、年度绩效考核、评优评先、岗位聘任等的重要依据。

4.评价结果作为专业教研室参评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申报教学和科研类项目与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5.评价结果作为二级学院参评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申报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特色专业、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参加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及专业建设经费投入等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

七、其他

(一)本办法由教学督导与质量监控办公室负责解释。

(二)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新乡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校教字〔2014〕36号)同时废止。

附件:新乡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新乡学院院长办公室 2022年10月21日印发

附件:

新乡学院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分值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A级

C级

A

B

C

D

1

0.8

0.6

0.4

1.

实验教

学管理

(25分)

1.1

管理机构与人员

5

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到位,能很好履行职责。

机构健全,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履行职责较好。





1.2

管理

制度

3

实验室建设规划合理,工作规程科学,管理制度完善。

有实验室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基本完善。





1.3

实验仪器及设备管理

10

仪器设备充足、配套,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管理得当;使用率高,维修、保养及时。

仪器设备基本满足教学与科研需要,使用率及维修、保养一般。





1.4

实验项目开出

5

实验项目开出率K≥95%;实验学时开出率Ks≥95%。

80%≤实验项目开出率K<90%;

80%≤实验学时开出率Ks<90%。





1.5

日常

运行

2

管理严格,运行有序,制度执行到位,安全无事故。

管理和运行一般,安全无事故。





2.实验教学队伍(10分)

2.1

实验指导教师构成

5

实验教学队伍岗位设置、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实验教学队伍岗位设置、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基本合理。





2.2

实验指导教师素质

3

实验指导教师工作认真、严谨,实验技能娴熟,工作方法得当。

实验指导教师基本掌握实验技能,工作方法一般。





2.3

实验指导教师培训

2

认真执行新上岗实验教师以及新开实验项目试讲、试做制度,能够持续多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相关培训。

执行新上岗实验教师试讲、试做制度,90%的新开实验项目进行试讲和试做,能够开展实验教师培训。





3.

实验教学资料(15分)

3.1

教学

大纲

5

实验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完全适应,符合规范要求。

实验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目标基本适应,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3.2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5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实验教材或指导书的满意度高,使用效果好。

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对实验教材或指导书满意度一般。





3.3

实验

文档

5

教学进度表、实验课表、实验开设记录、实验室工作记录、实验报告等规范、完备;教案质量高。

有教学进度表、实验课表、实验开设记录、实验室工作记录、实验报告;教案基本完备。





4.实验教

学过程

(15分)

4.1

实验

准备

5

实验设计合理,仪器及材料准备齐全,分组得当。

实验设计和分组基本合理,实验设备及材料基本齐全。





4.2

实验

指导

5

周密组织实验过程,指导及时,针对性强,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过程组织及指导一般;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效果一般。





4.3

成绩评定

5

成绩评定规范,评分标准及考核办法合理,考核记录准确。

成绩评定、评分标准及考核办法基本合理,考核记录基本准确。





5.教学改

革与研究

(25分)

5.1

实验项目更新

5

不断改进实验内容、方法,学年实验项目更新率达到30%。

学年实验项目更新率达到10%。





5.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且实验学时达到实验课总学时的30%,教学效果良好。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且实验学时达到实验课总学时的10%,教学效果较好。





5.3

实验项目

开放

5

有开放的实验项目,以培养计划外开设的实验项目开放为主,效果好。

有开放的实验项目,以培养计划内开设的实验项目开放为主,有一定效果。





5.4

实验技术研究

10

常态化开展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实验教学研讨;实验指导教师发表实验教学论文不少于3篇或指导学生参加实验类竞赛不少于3项。

开展实验教学研讨;实验指导教师发表实验教学论文不少于1篇或指导学生参加实验类竞赛不少于1项。





6.

(10分)

6.1

实验报告质量

2

实验报告完整规范,符合技术文件撰写规范要求的实验报告份数≥90%。

实验报告基本完整,符合技术文件撰写规范要求的实验报告份数≥70%。





6.2

学生操作水平

3

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强×100%≥90%

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一般。60%≤D<70%





6.3

成绩

分析

3

学生实验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成绩≥80分;优良率在60%-80%。

实验成绩基本趋于正态分布,60分≤平均成绩<70分;优良率<40%。





6.4

教学

反馈

2

学生对实验教学质量满意度≥90%。

学生对实验教学质量满意度在60%~80%。





总 分

Σ(每项二级指标分值×权重),满分为100分。

总分:

备注:评价标准分为A、B、C、D四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有相应的权重。根据评价等级,对每项二级指标分值与权重的乘积求和,计算出总分,满分为100分。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分别为标准分别为:优秀(90-100分)、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